奇经八脉,奇者,异也。指的是十二经脉(正经)之外的八条经脉,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所以被称为“奇经”。
它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主要是有这三个:
① 奇经八脉与脏腑无直接络属关系;
② 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配合关系;
③ 奇经八脉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分布遍及全身,人体的上肢无奇经八脉的分布;
其走向也与十二经脉不同,除带脉外,余者皆由下而上地循行。
奇经八脉的有哪些共同生理功能呢?
1. 进一步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如督脉能总督一身之阳经;任脉联系总任一身之阴经;带脉约束纵行诸脉。二跷脉主宰一身左右的阴阳;二维脉维络一身表里的阴阳。即奇经八脉进一步加强了机体各部分的联系。
2. 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十二经脉气有余时,则蓄藏于奇经八脉;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由奇经“溢出”及时给予补充。
3. 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相互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联系。
奇经八脉的循行
任 脉
1、循行部位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咽喉部(天突穴),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2、分支
由胞中贯脊,向上循行于背部。
- 生理功能
(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
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
(2)调节月经,妊养胎儿
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督 脉
1、循行部位
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属脑,沿头部正中线,上至巅顶的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2、分支
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
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
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3、生理功能
(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
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另外,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
(2)反映脑、肾及脊髓的功能
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督脉与脑、肾、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
(3)主生殖功能
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
冲 脉
1、循行部位
起于胞宫,下出于会阴,并在此分为二支。
上行支:其前行者(冲脉循行的主干部分)沿腹前壁挟脐(脐旁五分)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咽喉,环绕口唇;其后行者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
下行支:出会阴下行,沿股内侧下行到大趾间。
2、生理功能
(1)调节十二经气血
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冲脉能加以涵蓄和贮存;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冲脉能给予灌注和补充,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称。
(2)主生殖功能
冲脉起于胞宫,又称“血室”、“血海”。冲脉有调节月经的作用。冲脉与生殖功能关系密切,女性“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这里所说的“太冲脉”,即指冲脉而言。另外,男子或先天冲脉未充,或后天冲脉受伤,均可导致生殖功能衰退。
(3)调节气机升降
冲脉在循行中并于足少阴,隶属于阳明,又通于厥阴,及于太阳。冲脉有调节某些脏腑(主要是肝、肾和胃)气机升降的功能。
带 脉
1、循行部位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交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穴,绕身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髋骨上缘斜行到少腹。
2、生理功能
约束纵行的各条经脉,司妇女的带下。
阴 跷 脉
1、循行部位
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通过内踝上行,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沿躯干腹面上行,至胸部人于缺盆,上行于喉结旁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到达鼻旁,连属眼内角,与足太阳、阳矫脉会合而上行。
2、生理功能
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的运动。
阳 跷 脉
1、循行部位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与足太阳经和阴骄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的风池穴。
2、生理功能
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运动。
阴 维 脉
1、循行部位
阴维脉起于足内踝上五寸足少阴经的筑宾穴,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再上行交于任脉的天突穴,止于咽喉部的廉泉穴。
2、生理功能
维脉的“维”字,有维系、维络的意思。阴维具有维系阴经的作用。
阳 维 脉
1、循行部位
阳维脉起于足太阳的金门穴,过外踝,向上与足少阳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后缘上行,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
2、生理功能:维系阳经。
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八穴包括公孙、、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
脾经的公孙(通冲脉)
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
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
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
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
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
肺经的列缺(通任脉)
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
01
内关-公孙:上与下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反酸、烧心、脾胃不和,或是晕车、晕船、恶心呕吐等问题,中医认为这些症状属于胃的问题。
古代中医将食道、脾胃统称为胃,并用横膈将胃分为膈上和膈下两部分。
八脉交会穴中的内关穴和公孙穴,分别针对膈上和膈下的问题。
针对膈上问题的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上的穴位,手厥阴心包经与阴维脉相通,交汇在胸隔以上,对于调控胸部自主神经系统有很好帮助。特别是晕车、恶心、呕吐或是出现反酸、烧心等症状,我们就可以通过按摩内关穴来缓解。
针对膈下问题的公孙穴,是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足太阴脾经与冲脉并行于下腹部,有助消化和化生气血。当出现胃胀、胃痛等脾胃不和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按揉公孙穴来调节。
02
后溪-申脉:浅与深
颈肩腰背的疼痛问题跟我们的肌肉关系密切。肌肉分为斜向肌肉和纵向肌肉两大类,斜向肌肉通常是浅层肌肉,而纵向肌肉则为深层肌肉,后溪穴针对浅层肌肉,申脉穴针对深层肌肉。
当我们一个部位出现疼痛的时候,我们可能很难分辨是浅层肌肉还是深层肌肉出了问题。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后溪和申脉来解决,同时按揉两穴,缓解疼痛。
03
外关-足临泣:外与内
偏头痛是常见的一种疾病,有外感和内伤之分。
外感引起的偏头疼,疼痛往往从颞部开始往眼睛方向发散,是血管痉挛性偏头痛。此时应该选择外关穴,位于手少阳三焦经,脉气与阳维脉相通。
内伤引起的偏头痛,疼痛区域通常从耳后往上进行放射,属于颈源性偏头痛。此时应该选择足临泣穴,位于足少阳胆经,脉气与带脉相通的。
04
列缺-照海:实与虚
咽干咳嗽也是常见的疾病,有实证和虚证之分。
实证咳嗽选用列缺穴,位于手太阴肺经,脉气与任脉相通,有快速治疗咽喉肿痛的作用。
虚证咳嗽选用照海穴,位于足少阴肾经,脉气与阳跷脉相通,此穴位还有治疗虚证失眠的作用。
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
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部疾患
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部疾患
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
如配合天干、地支、八卦等应用,则成灵龟八法。
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的强肾降火妙穴
申脉穴–体贴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药
内关穴–打开心结,养颜养心的美丽穴
外关穴–瞬间恢复听力的“聪耳神穴”
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的随身医师
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
公孙穴–摆平痛经和脾胃疾患的第一温阳大穴
临泣穴–一生守护身体少阳之气的“小柴胡汤”
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
照海穴释名:照,照耀之意;海,大水之意。该穴不但能主治咽喉肿痛,配肾腧、关元、三阴交,还可以主治月经不调。
照海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称“漏阴”,属足少阴肾经,是八脉要穴之一,通阴跷脉,有滋肾清热,通调三焦之功。其主要功效为:可缓解胸闷、嗓子干痛、声音嘶哑、慢性咽炎等症状,对肩周炎、失眠有辅助作用。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称此穴为“漏阴”,就是说这个穴位出了问题,人的肾水减少了,会造成肾阴亏虚,引起虚火上升。因此,只要我们感到胸口闷得不舒服、嗓子干痛、声音嘶哑,甚至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按一按这个穴,既有滋肾清热的功效,还能让身体的三焦功能顺畅起来,可谓是一举两得、立竿见影的妙法。
申脉穴–专治身寒
申脉别名阳跷,属足太阳膀胱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布有腓肠神经和外踝动脉网,有补阳益气、疏导水湿之功效。主要功效为:可缓解眩晕、双眼发红肿痛、腰酸背痛、足踝关节痛等症状,对腹泻、消化不良有辅助作用。
“腰背曲强腿痛”,是明显的膀胱经感受寒邪之气后的受凉之象。因为阳跷通膀胱经,而申脉本身就是膀胱经的一个重要穴位。所以申脉穴是阳中至阳,用这个穴位既能散除体内寒邪,又能使阳气通达巅顶,对人体不仅起到平衡的作用,还可以使人步履轻健矫捷。有的人会说,我又不会扎针,虽然知道这个穴位的妙用,也是纸上谈兵啊。其实,道家医学所讲的八脉交会穴,既能针又能灸,“膀胱经交会的重要穴位,它的取穴法也很简单,在外踝内向下凹陷处。人体受到寒邪之后会缩成一团,瑟瑟发抖,这在中医里叫做“拘急收引”,而申脉穴有伸展脉络之意,可以快速调动人体阳气,阳气足则寒邪自散。
平时我们可以用艾条熏灸或者用手指点揉刺激申脉穴,点按时会感觉到微微的酸胀。灸的时候,以感觉此部位微微发热即可,有时能明显感觉到有一股暖流自脚下缓缓升起,瞬间人就会舒展许多。秋冬交替的季节,温差变化很大,也是流感高发的季节,建议大家买一些艾条回去,灸一灸申脉穴,既可预防流感,还可以增强免疫力,尤其是老人或者体质偏寒的人更应经常灸一灸。
内关穴–养颜养心
内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有益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定止痛之功。
适用人群:渴望延缓衰老的女性、中老年朋友;心情抑郁、烦躁、紧张的朋友;冠心病等急性心脏病患者。
主要功效:可缓解打嗝、手心发热、肘臂疼痛、腋下红肿等症状;主治孕吐、晕车、腹泻。对治疗心脏病、肺脏疾病、乳腺疾病有辅助作用。
内关穴很好找,在手臂内侧,腕横纹上两寸,取穴时手握虚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以腕横纹为准并齐,食指点按的地方就是内关穴。这个穴位在养生上的好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点揉,以略感酸胀为宜。
外关穴–“聪耳神穴”
外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少阳之络,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三焦经。有清热解毒、解痉止痛、通经活络之功。
适用人群:经常坐飞机或动车组出差、旅行的人;急性腰扭伤、关节炎、肩周炎患者。
主要功效:可预防老年人听力下降、耳鸣、耳聋、腰背酸痛等症状。外关穴在临床上还有另外的妙用,将它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
传统的道家医学认为,出现暂时性听力问题,是人体阳气不足的表现。那么外关在此刻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外关”顾名思义,“外”指外部;“关”指关卡。外关通阳维,而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是手少阳与手厥阴脉气相通的部位。按摩外关穴具有充实三焦的元阳之气,并引导元气出纳运化于一身的效果。
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
列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有宣肺散邪、通调经脉之功。
适用人群:头部、颈部经常出现病痛的人。
主要功效:可迅速缓解颈椎突发性疼痛;主治落枕、偏头痛、口歪眼斜、对感冒、哮喘、咳嗽、牙痛等有辅助疗效。
在人体上,列缺穴就是我们修复头部疾病的工具。《黄帝内经》里记载,列缺穴主要治疗偏头疼、头疼、落枕等疾病。《针灸大成》中有一首脍灸人口的四总穴歌,其中一句为:“头项寻列缺。”就是说脖子往上的病都可以用这穴位来治疗和调节。列,指陈列、裂开;缺,指缺口、空隙。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有宣肺散邪、通调经脉之功,它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
列缺穴很好找,在桡骨芭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取穴时两手虎口交叉,当食指尖所到凹陷处,便是该穴。
用列缺穴的手法主要是弹拨。弹拨的手法是在穴位或部位做横向推搓揉动,使肌肉、筋腱来回移动,以有酸胀等感觉为佳。平时感到脖子不适,发现脖子僵硬疼痛,就可以拨动列缺穴,不适感就会迅速减轻。
按摩列缺穴时,双手宜轻握拳,拳心向上,轻放桌上,然后如法或按或掐或揉。按摩时该穴会有酸胀或疼痛感,以酸胀感为好。
后溪穴–统治颈肩腰椎病
后溪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篇》,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又为八脉交会之一,通于督脉小肠经。有舒经利窍、宁神之功。
适用人群:经常面对电脑的人们;小孩;上班族;家庭主妇。
主要功效:可预防驼背、颈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护视力、缓解疲劳、补精益气的功效。
道家医学里是非常注重后溪穴的。它可以直接通到督脉上去,属于八脉交汇穴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穴位。督脉主一身阳气,阳气旺,则全身旺。针灸是比较专业的治病手段,如果大家只作养生保健时则只需用按揉后溪穴的方法就可以,一般按揉几分钟后就可振奋全身的阳气,身体就会像熊熊燃烧的火炉一样,暖彻心扉。点揉此穴,对小肠经有热、腿疼有很好的治疗功效。
后溪穴怎么找呢?把手握成拳,在第5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如果你坐在电脑面前,可以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效果。在滚动当中,它会有一种轻微的酸痛。这个动作不需要有意识地去做,每天只用抽出三五分钟的时间来,随手动一下,这个简单的治颈肩腰椎病的方法,我把它叫做滚揉后溪穴。坚持下来则对颈椎、腰椎确实有着非常好的疗效,对保护视力也很好。
公孙穴–摆平痛经及脾胃疾患的第一温阳大穴
公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别走阳明。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除痞疾之功。
适用人群:有痛经的女性,经常有不明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的人。
主要功效:可缓解痛经症状,对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病症有辅助功效。
公孙穴的妙用,重点是治疗胸腹的众多疾病。温故而知新,慢慢地我发现这个穴还有其他的重要作用有待于发挥。比如治疗痛经。为什么公孙穴有这么神奇的功效呢?在中医里,公孙穴通冲脉,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宫,其中,冲任二脉与女子月经、生育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因冲脉具有含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调理公孙穴,等于是对人身上十二经的气血进行一次全面疏导,具有行淤止痛之功。
位置:公孙穴在人的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或于第一跖骨基底前下缘,赤白肉际处取穴,距太白穴后1寸。或在第一跖骨基底之前内侧下缘凹陷中,赤白肉际处取穴。
公孙穴堪称我们脚下的第一温阳大穴,只此一个小小的穴位,就免去了以往我们需要去医院吃药打针之苦。平时只要我们对公孙穴多多关注,必定能养足自己的后天之本.
临泣穴是一生守护身体少阳之气的“小柴胡汤
临泣穴位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位于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四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在使用这个穴时,可采用蜷腿坐的姿势,它在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
适用人群:湿热体质者;中老年人;喜欢足疗法的朋友。
主要功效:可治疗胆经头痛、腰痛、肌肉痉挛、眼疾、胆囊炎、中风、神经官能等症。
在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一书中,有一味非常神奇的方剂,叫小柴胡汤。这个方子可以解表散热、疏肝和胃,有治疗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之功。
其实我们的身体中也有一味类似于小柴胡汤功效的大药,就是足临泣穴。
临泣穴不仅有治病的效果,还有诊断的功能。平时点按足临泣穴,如果感觉疼痛,就要注意一下胆囊是否有息肉或者炎症。最常见的是清晨起床后口苦咽干,这是典型的少阳病,体内有热,可以在临睡前点按此穴,泻肝胆之气以降逆。如果有气喘的人,这个穴位还有定喘的功效。在临床上使用小柴胡颗粒配合点按足临泣穴,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医疗效果。
八脉八穴治症配穴,即是在治疗某些病症时先针刺八穴,后取相应的配穴,如《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所言“上八法,先刺主症之穴,随病左右上下所在,取诸应穴,仍循扪导引,按法祛除。”在这种配穴方法中,八穴即为主穴,也可认为是基本穴,相配的穴位为应穴,也可认为是配穴,这种配穴方法,徐凤在其《针灸大全》中称作“主应配穴法”。
杨继洲《针灸大成》中“八脉图并治症穴”一篇的内容最初源于窦汉卿所著的《针经指南》,后徐凤在此基础上整理修改,并增添了应穴,形成了“主应配穴法”,以“窦文真公八法流注”的篇名载于《针灸大全》中;高武《针灸聚英》中收集有“窦氏八穴”,另有“八法八穴歌”一篇,即是将八穴的主治病症加以概括,并以“西江月”的词题写成;而杨继洲《针灸大成》是集大成者,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保留窦氏、徐凤、高武等人的著作内容,有又加了自己的临证经验,进一步丰富了八脉八法穴的内容和治证价值。
通过对比徐凤《针灸大全》“窦文真公八法流注”与杨继洲《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中“八脉八穴治症配穴”的内容,总结可知:徐凤共收录了运用八脉八穴配穴法治疗的212种病症,杨继洲收录了249种病症,即杨继洲在徐凤的基础上增加了37种病症的治疗,这部分是杨继洲增加的其自身的临证经验;配穴的规律方面,不论是徐凤《针灸大全》还是杨继洲《针灸大成》,配穴均在1-6个,多数为3-6个,主治病症包括脏腑病、经络病、杂病等多个方面。
通过整理和分析,笔者发现杨继洲八脉八穴治症配穴可分为主穴+本经配穴和主穴+异经配穴,其中主穴+异经配穴又可分为主穴+表里经配穴、主穴+脏腑配穴、主穴+特殊配穴,现通过举例分析加以说明。
1.主穴+本经配穴
原文:凡治后症,必先取临泣为主,次取各穴应之:腿寒痹痛:四关、绝骨、风市、环跳、三阴交
按语:此条中足临泣属胆经,所取配穴中绝骨、风市、环跳均属胆经,三阴交属脾经,四关中合谷属大肠经,太冲属肝经。此条治症腿寒痹痛属于下肢的经络病,选用主穴位于足部的足临泣,配合本经应穴位于下肢的绝骨、风市、环跳,具有疏通经络、解痉镇痛之效,且绝骨为髓会,髓,骨之精也,此穴为胆经寒冷之气的聚集地,因此此种配穴法可温经除寒、运行气血,绝骨、风市、环跳也可认为是应穴中的“主穴”;合谷、太冲,祛风散寒,三阴交,益气生血,此条八脉八穴治症配穴总奏温通经络之效,为十分典型的主穴+本经配穴法。
原文:凡治后症,必先取外关为主,次取各穴应之:中风拘挛:中渚、阳池、曲池、八邪
按语:此条中外关属三焦经,所取配穴中中渚、阳池均属三焦经,曲池属大肠经,八邪为经外奇穴。此条治症中风拘挛为风阳痰火内闭神窍引起的肢体拘挛,通常以上肢表现明显,且通常以阳经拘挛为主,故选用主穴位于前臂的外关,配合本经应穴位于手部的中渚、阳池,《灵枢·经脉》言三焦经“是主气所生病”,且三焦经为少阳经,与同名经胆经经气相通,阳池又为三焦经之原穴,是经气汇聚之处,故此种配穴法可疏利少阳经经气,平抑肝阳痰火,缓解局部痉挛;曲池,疏风清热,八邪,刺激局部经气,此条八脉八穴治症配穴总奏舒缓拘挛之效,亦是比较典型的主穴+本经配穴法。
2主穴+异经配穴
2.1主穴+表里经配穴
原文:凡治后症,必先取列缺为主,次取各穴应之:鼻流浊污:上星、内关、曲池、合谷
按语:此条中列缺属肺经,所取配穴中曲池、合谷属大肠经,上星属督脉,内关属心包经。肺开窍于鼻,故鼻流浊污为邪壅鼻窍所致;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系病症可选取相表里的大肠经治疗,故选用属于肺经的主穴列缺,配合表里经应穴曲池、合谷,合谷又为大肠经原穴,此种配穴法可清泻肺热、通利鼻窍,邪热祛则浊污清;上星,宣通鼻窍,内关,滋阴清热,此条八脉八穴治症配穴总奏祛邪通窍之效,体现了主穴+表里经配穴的方法。
2.2主穴+脏腑配穴
原文:凡治后症,必先取公孙为主,次取各穴应之:月事不调:关元、气海、天枢、三阴交
按语:此条中公孙属脾经,所取配穴中关元、气海、天枢均属局部脏腑取穴,三阴交属脾经。月事不调与肝、脾、肾、任、督、冲、带等均有关,而病位在胞宫,若诸经气血旺盛、通常,然胞宫有疾,如胞宫寒冷、胞宫癥瘕等,仍可导致月事不调,故选用主穴属于脾经的公孙,配合位于胞宫体表的关元、气海、天枢,且关元、气海为任脉上的大穴、要穴,此种配穴法具有调畅气血、活血通经的功效;三阴交,益气生血、滋阴养血,此条八脉八穴治症配穴总奏养护胞宫、调节月事之效,属于主穴+脏腑配穴的方法。
原文:治后症,必先取公孙为主,次取各穴应之:胸中满痛:劳宫、通里、大陵、膻中
按语:此条中公孙属脾经,所取配穴中劳宫、大陵属心包经,通里属心经,膻中属任脉,但位于当胸处。胸中满痛,或为心系病症,或为肺系病症,因此应取心经、肺经、心包经或位于胸部的穴位进行治疗;同时,公孙与内关主客相应,内关为治疗心胸病症的要穴,因此选用属脾经的主穴公孙,配合属心包经的劳宫、大陵和属心经的通里,以及位于胸部的膻中,起到了宽胸理气、疏利气机的作用;此条八脉八穴治症配穴结合了脏腑配穴和局部选穴,亦属于主穴+脏腑配穴的方法。
原文:凡治后症,必先取照海为主,次取各穴应之:气攻胸痛:通里、大陵
按语:此条中照海属肾经,所取配穴中通里属心经,大陵属心包经。此条与上文有相似之处。气攻胸痛,为气机上冲,郁结胸中,病位在心、肺或心包,因此亦应取心经、肺经、心包经或位于胸部的穴位进行治疗;此处,照海与列缺主客相应,列缺为肺经要穴;同时,肺为生气之本,肾为纳气之根,因此选用属肾经的主穴照海,配合属心经的通里和属心包经的大陵,此条八脉八穴治症配穴总奏疏利气机、平和纳气之效,亦属于主穴+脏腑配穴的方法。
原文:凡治后症,必先取照海为主,次取各穴应之:心内怔忡:心俞、内关、神门
按语:此条中照海属肾经,所取配穴中内关属心包经,神门属心经,心俞属膀胱经,是心之背俞穴。心内怔忡为心系病症,当取 心经、或心包经治疗,此条中所选配穴均与心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其中内关、神门本为治疗心系疾病的要穴,有调心气、宁心神的作用,心俞为心之背俞穴,其定位相当于心的体表投影之处,也多用于心系病症,故此条八脉八穴治症配穴总奏安神定志、养阴宁心之效,亦是结合了脏腑配穴和局部选穴的主穴+脏腑配穴的方法。
2.3主穴+特殊配穴
原文:凡治后症,必先取后溪为主,次取各穴应之:头目眩晕:风池、命门、合谷
按语:此条中后溪属小肠经,所取配穴中风池属胆经,命门属督脉,合谷属大肠经。头目眩晕多为气血亏虚、清窍失养或实邪扰乱清空,亦可虚实夹杂,与肝、脾、肾均有联系。后溪与督脉相通,与申脉主客相应,申脉为膀胱经穴位,因此取属小肠经的主穴后溪,配合属胆经的风池、属督脉的命门、属大肠经的合谷,可疏通并激发阳经经气,且风池为治疗头部诸疾的要穴和常用穴,故此条八脉八穴治症配穴总奏补益气血、安神定眩之效,当属经验用穴的主穴+特殊配穴。
原文:凡治后症,必先取申脉为主,次取各穴应之:遍体疼痛:太渊、三里、曲池
按语:此条中申脉属膀胱经,所取配穴中太渊属肺经,三里属胃经,曲池属大肠经。遍体疼痛涉及范围广,头项、四肢、躯体均有疼痛,其病位在表,病因可归于风邪袭表,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善动不居,易于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表,若挟湿邪,则侵犯人体下部。膀胱经属太阳经,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选用属膀胱经的主穴申脉,可祛风解表,配合属肺经的太渊、属胃经的三里、属大肠经的曲池为应穴,其中太渊位于脉口,具有调节全身气血的作用,三里为胃经合穴,位于膝部,是补益气血的保健大穴,曲池为大肠经合穴,位于肘部,具有祛风清热之用,故此条八脉八穴治症配穴总奏祛风解肌、疏经和络之效,当属经验用穴的主穴+特殊配穴。
以上举例,涉及了八穴中的七穴(内关一条下杨继洲没有增加个人经验),从每一穴下分别选取杨继洲八脉八穴治症配穴中具有代表性的条文的原文加以分析,覆盖全面,从中可以发现此种配穴方法的价值,即扩大了配穴方法以及八脉八穴的临床应用,若后世针灸人发现并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就能为临床提供新的诊疗思路和方法,推动针灸理论和实践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