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师 亦友 亦夫》倪师母序言:你的人生目标是传承,你做到了!

以下为《倪海厦医师逝世十周年文选》倪师母的序言。 亦师、亦友、亦夫 我在起居室看着电视,书房中的你敲着键盘答答地响,很想跟你说,要不要休息一下,过来陪我坐会儿、聊聊天、看看电视,心里这么想着,但是我没说出口,因为我知道,我不能耽误你写书和更新网页,总不能,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吧!不占有,不忌妒,不感情勒索,这是我对自己说的话。 想起当年,我犹豫着要不要跟你去美国创建汉唐中医学院,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中跟光佑聊起了这件事,光佑说:“那我们就来卜个卦吧!”卜以决疑,不疑何卜,结果卜出来的卦是“山火贲”,果然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啊!接下来,我就成了倪师母。 在美国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除了料理三餐、处理家务,空下来的时候帮忙校对网页以及人纪系列,周而复始,一成不变,我俩一天也说不上几句话,有时候实在是撑不下去了,我就去诊所跟诊,看着你细心问诊,时而温柔,时而刚重,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跟学生们讲解如何取穴、如何用药、剂量如何拿捏、为何要热药冷服,你两眼如炬,全身发光,这时候的我立刻满血复活,回家继续当个称职的家庭主妇吧!哪家的婚姻不是坑坑疤疤,缝缝补补的呢? 你说:“人一辈子只要能认认真真地做好一件事就够了!”你说:“你的人生目标是传承。”你做到了,因为你是如此的专注,而且不忘记初衷始终如一,这也验证了一句话,没有人是可以随随便便成功的。 每当我坐在台下看着台上的你,你就是我的神,我的英雄,我的偶像,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个花痴,得君如此不枉此生。但是,回到家的那个你,我真的很想给你一拳!一直以来,生死这个话题你从不忌讳,不论是在课堂上,或是我俩在私底下聊天,你也从不避讳地谈到你59岁大小二限逢,而我总是微笑地看着你跟你说,开开心心的过日子,你跟我说这些干嘛!在你跟我说这些话的时候,是否曾想过,听在耳里的我,心里怎么想的呢?于是你轻飘飘的一句话,于我而言是多么的沉重啊!往后余生的我该何去何从?你可曾想过?你说:“你要将你这一生最美好的都留给我。”这句话是记忆里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啊!是都留给我了,但是你的人呢?自问自答地问自己,是知己?还是爱情? 有些人,有些事,虽然已经成为我难以抚平的伤痛,人会深爱、会淡忘,甚至于会麻木,我依然怀念那个使我绽开笑脸的你,有一点幸福又带点忧伤,时间滴滴答答的流逝,转眼之间10年了,连我自己也弄不明白,为什么在我心中的那个位子,时至今日都没有空出来。繁华落尽,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的人生旅途依然在进行着,即使一个人也要活得晴空万里,幸福!快乐!勇敢!坚强! 倪师逝世10周年即将到来,想着该为倪师做点什么呢?那就来出本纪念文集吧!由光佑当总编辑,诏昌当联络人,有他们俩帮忙,而我这个召集人只出一张嘴,当个甩手掌柜,虽然有点厚脸皮,但是也着实轻松不少。在此也谢谢光佑、诏昌,以及投稿的同门师兄师姊师弟师妹们,下一个十年,不知道同学们又会在哪呢?再一次地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参与,感恩大家! 倪师母2021年于台北 Ben: 当读到”你的人生目标是传承。你做到了……” 再联想到他写的歌《我的梦》实在hold不住泪目了。他很早就算到自己59岁大小二限逢,包括在天纪的教学里都有意无意地讲一个人59岁怎么样怎么样。所以他在最后的时间里都在跟时间赛跑为了能把自己悟到的知识传承下来。倪老师已经逝世十周年,但他的书籍、视频依然在网络上流传,在大家的电脑和手机里存盘,倪师的弟子们依然记得并感恩他的教育以及沿用他的医学思想继续救治病患,这就是传承。 斯人已逝,但死而不亡者寿。

井荥俞经合主病《十二经井荥俞(原)经合六十六穴的综合主治》

井荥俞经合主病 六十八难曰∶五脏六腑,各有井荥俞经合。皆何所主?然经言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此五脏六腑井荥俞经合所主病也。 滑氏曰∶主,主治也;井,谷井之井,水源之所出也;荥,绝小水也,井之源本微,故所流尚小而为荥;俞,输也,注也,自荥而注,乃为俞也。由俞而经过于此,乃谓之经,由经而入于所合,谓之合,合者会也。《灵枢》第一篇曰∶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此俞字,空穴之总名。凡诸空穴,皆可以言俞)。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所行,皆井荥俞经合之所系,而所主病各不同。并主心下满,肝木病也。足厥阴之支,从肝别贯鬲,上注肺,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心火病也。俞主体重节痛,脾土病也。经主喘咳寒热,肺金病也。合主逆气而泄,肾水病也。谢氏曰∶此举五脏之病各一端为例,余病可以类推而互取也。不言六腑者,举脏足以该之。项氏曰∶井象水之泉,荥象水之陂,俞象水之窬,经象水之流,合象水之归,皆取水之义也。纪氏曰∶井之所治,不以五脏六腑,皆主心下满。荥之所治,不以五脏六腑,皆主身热。俞之所治,不以五脏六腑,皆主体重节痛。经之所治,不以五脏六腑,皆主喘咳寒热。合之所治,不以五脏六腑,皆主逆气而泄。俱言脏不言腑者,恐未中理。 时间经络学 十二经“井荥俞(原)经合”六十六穴的综合主治: 〖灵枢 九针十二原〗篇说“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 五腧穴的作用,在于通贯全是二十七经脉气血的上下游行出入。因此、利用五腧穴于临床,作用十分重要。 古人把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比做江河中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分别用井荥输经合作比, 项氏曰:“所出为井,井像水之泉。所溜为荥,荥像水之坡。所注为俞,俞像水之窬。所行为经,经像水之流。所入为合,合像水之归。皆取水意也”。 另外阴经有俞无原,六阳经各有一原穴,所过为原。五腧穴的主病,是结合五行学说来推论的, 〖难经 六十八难〗讲“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咳喘寒热,合主逆气而泻”。其意义和作用是:井主心下满,阴井属木,内应肝脏。若肝气郁结脾土受邪,故现心下满,可取井穴治之。 临床体会:井穴主治中风猝倒,不省人事,癫狂等神志病及一切急性热性疾病。如针少商、商阳点刺出血,以治疗咽喉肿痛。艾灸大墩,可迅速控制癫痫发作。灸至阴可矫正胎位。灸隐白治崩漏。点刺中冲可使猝倒晕倒之中风闭症复神速醒等等。 荥主身热,属火,内应心脏。若心火亢炎,比现身热,可取荥穴治之。凡诸经热病初起,均可取而治之。如疟疾指针小肠经之前谷。掌中发热指针心包经之劳宫。外感肺热引起之咳喘,以指针肺经鱼际等穴。 俞主体重节痛,属土内应脾脏。 脾主四肢,喜燥恶湿,若脾失健运则四肢无力,沉重微肿。 取治于俞,主治一切肢节疼痛,有通经活络,散淤止痛之效。 如上肢患风湿证,取小肠俞穴后溪,上肢内侧痛痹取大陵,太渊。下肢痹痛取太溪,大钟等。 经主咳喘寒热,属金,内应肺脏,外合皮毛以司呼吸。若表邪袭肺,发生寒热咳嗽,可取经穴治之。 凡各经之疾累及某一脏器时,当取该经之经穴。如肺经失调,症现寒热咳喘,可取本经经穴经渠治之。 脾之经脉上连舍本,散舌下。 如该经发生的舌本强痛,可取本经经穴商丘疗之。 再如三焦之火盛,症现肋痛,目赤,大便不通者,可指针泻本经穴支沟,有清三焦热,通脏腑逆之效。 合主逆气而泻,属水,内应肾脏。肾开窍于二阴,肾主水。若水积于下或流于肠,则逆气而泻,当取合穴治之。 根据“合主逆气而泻”及“经满而血者,病在胃,以饮食不节病者取合”的原则,可知合穴主治一切胃肠病与慢性病,有健脾益胃,扶正培土之功。 如足三里统治胃肠疾患。曲池治肠疾。尺泽调理肺气。 少海用于癫狂。阴陵泉功能健脾利水等。 五腧穴之12脉象: 用指针需掌握配穴规律,对五腧穴主病的运用,则需按证循经,按经取穴,始有方向。此就十二经证群的五腧穴运用分述如下: ①脉浮:病人喘咳,洒林淅寒热,脐右有动气,按之牢痛,此为肺经病。 若心下满指针少商(井)。 身热指针鱼际(荥)。 体重节痛指针太渊(腧)。 喘咳寒热指针经渠(经)。 逆气而泻指针尺泽(合)。 ②脉浮:病人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此为大肠经病。 若心下满指针商阳(井)。 身热指针二间(荥)。 体重节痛指针三间。 喘咳寒热针阳溪(经)。 逆气而泻曲池(合)。 又总指针合谷(原)。 ③脉浮缓:病人面色善噫,善思、善咏,此为胃经之病。 若心下满指针厉兑(井)。 身热指针内庭(荥)。 体重节痛指针陷谷(输)。 喘咳寒热指针解溪(经)。 逆气而泄指针足三里(合) 有总指针冲阳(原)。 ④脉浮缓:病人腹胀满,食不消,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此为脾经病。 若心下满指针隐白(井)。 身热针大都(荥)。 体重节痛指针太白(输)。 喘咳寒热指针商丘(经)…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

一、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腧穴,就是以腧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腧穴之外,另有原穴。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的俞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俞为原”,“阴经之俞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腧穴中的俞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原穴口诀: 胃原冲阳脾太白, 大肠合谷肺太渊; 小肠腕骨心神门, 膀胱京骨肾太溪; 三焦阳池包大陵, 胆经丘墟肝太冲。 二、络穴 俗话说:“久病入络”。络穴是治疗慢性病的要穴首选,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脾有公孙和大包两个络穴),合称十五络穴。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通里穴”治疗。 2、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 3、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 4、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十五络脉是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病及里、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的见证;任脉督脉及脾之大络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络穴口诀: 大肠偏历肺列缺, 小肠支正心通里; 三焦外关包内关, 膀胱飞扬肾大钟; 胃经丰隆脾公孙, 胆经光明肝蠡沟; 任脉鸠尾督长强, 最后再有一大络; 脾经大包不可忘。 三、原络配穴: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口诀: 太渊配穴于偏历,合谷配穴点列缺;(肺与大肠相表里) 冲阳配穴按公孙,太白配穴至丰隆;(脾胃相表里) 神门配穴找支正,腕骨配穴寻通里;(心与小肠相表里) 京骨配穴行大钟,太溪配穴定飞扬;(肾与膀胱相表里) 大陵配穴是外关,阳池配穴走内关;(心包与三焦相配) 丘墟配穴到蠡沟,太冲配穴见光明。(肝胆相表里) 四、郄穴: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个。 1、阴经郄穴口诀: 太阴肺经找孔最, 太阴脾经寻地机; 少阴心经点阴郄, 少阴肾经为水泉; 厥阴心包是郄门, 厥阴肝经按中都; 阴维之脉揉筑宾, 阴跷之脉在交信。 2、阳经郄穴口诀: 阳明大肠寻温溜, 阳明胃经是梁丘; 太阳小肠找养老, 太阳膀胱得金门; 少阳三焦点会宗, 少阳胆经按外丘; 阳维之脉在阳交, 阳跷之脉揉附阳。…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奇者,异也。指的是十二经脉(正经)之外的八条经脉,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所以被称为“奇经”。 它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主要是有这三个: ① 奇经八脉与脏腑无直接络属关系; ② 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配合关系; ③ 奇经八脉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分布遍及全身,人体的上肢无奇经八脉的分布; 其走向也与十二经脉不同,除带脉外,余者皆由下而上地循行。 奇经八脉的有哪些共同生理功能呢? 1. 进一步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如督脉能总督一身之阳经;任脉联系总任一身之阴经;带脉约束纵行诸脉。二跷脉主宰一身左右的阴阳;二维脉维络一身表里的阴阳。即奇经八脉进一步加强了机体各部分的联系。 2. 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十二经脉气有余时,则蓄藏于奇经八脉;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由奇经“溢出”及时给予补充。 3. 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相互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联系。 奇经八脉的循行 任 脉 1、循行部位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咽喉部(天突穴),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2、分支 由胞中贯脊,向上循行于背部。 生理功能 (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 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 (2)调节月经,妊养胎儿 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督 脉 1、循行部位 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属脑,沿头部正中线,上至巅顶的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2、分支 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 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 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3、生理功能 (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 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另外,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 (2)反映脑、肾及脊髓的功能 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督脉与脑、肾、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 (3)主生殖功能 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 冲 脉 1、循行部位 起于胞宫,下出于会阴,并在此分为二支。 上行支:其前行者(冲脉循行的主干部分)沿腹前壁挟脐(脐旁五分)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咽喉,环绕口唇;其后行者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 下行支:出会阴下行,沿股内侧下行到大趾间。 2、生理功能 (1)调节十二经气血 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冲脉能加以涵蓄和贮存;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冲脉能给予灌注和补充,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称。…

八总穴

八总穴口诀:头面合谷,颈项列缺,胸脘内关,脘腹三里,腰背委中,胸肋阳陵,少腹阴交,颅脑太冲。学透这八穴,临床上基本能独挡一面。对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必定有不浅的造诣。如果把八总穴,跟八会穴(八会即指脏、腑、筋、骨、血、脉、气、髓八者的精气在运行过程中的聚会点,故称为“八会穴”)联合用,一个经,一个纬,经纬并用,网罗疾病,如同网鱼,万病皆无所遁形。由此,八总穴便可以变化出千百种治法。 1、胸肋阳陵:此穴治筋病,主治腿痛痉挛,半身不遂,紧张性头痛,偏头痛,胸肋拘急,各种拘挛性疼痛,蛇盘疮后遗症、神经痛,关节痛,风驰电掣那样游走不定的疼痛,过敏性鼻炎,情绪性胃痛,时发性荨麻疹,痛风等。各种神经官能症,病人精神异常紧张,拘挛性抽痛厉害的,都是一派风象。胸胁阳陵,意思是胸胁问题就找阳陵泉穴。不单如此,肝主筋,凡人体筋脉拘急僵硬,曲伸不利,挛缩都可以治。但见有少阳往来迹象的,又伴随风动拘紧者,选用此穴,如箭中的。相当于四逆散。凡病痛,没有不紧张的。凡紧张,用此穴可解。故阳陵泉又有松弛穴之称号。 2、胸脘内关:胸中闷痛。用速效救心丸10粒以后,稍微缓解,不吃了又痛,还是闷,晚上心烦睡不着觉。取内关穴。胸闷心烦,睡不着觉,还跟颅脑有关,“颅脑太冲”再取太冲穴。胸闷心烦立刻就会消解。凡胸脘烦闷,呕吐,直取内关。不管是失眠心烦,还是皮肤瘙痒心烦,针刺内关,行气活血,宽胸解郁,血行风自灭,气通瘙痒除。内关穴不单治胸脘病,所有心主血脉,脉道不通的疾患,都可以从内关入手。呕吐胃痛,呕吐胃痛所在的部位和胃脘有关,于是就在内关与足三里穴位上扎针。 3、脘腹三里:胃痛、胃胀等脘腹疾病,足三里都能治。脾主肌肉,所以还能治一切肌肉病患。大便秘塞不通,支沟配照海。大便秘涩,目胀,咽干,口苦,肋满痛,病机是肝郁肠滞。“脘腹三里”,“胸肋阳陵”与“颅脑太冲”合用。为何用颅脑太冲?下腹堵塞,中焦胀满,上冲眼目,烦躁混乱,上病下取。 4、面口合谷:口腔溃烂疼痛用合谷不愈则为虚寒证。合谷穴、足三里穴加艾灸。《黄帝内经》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喜温乃脏寒,好暖乃脾虚,理中汤加肉桂,数剂可愈。明朝时一患者,口疮数月不愈,服尽泻火药无功,找到刘顺。刘顺用肉桂,病人面露难色说,口疮乃热症,肉桂乃热药,热症用热药,不是火上浇油吗?刘顺说,口疮久不愈,因服清凉之药过多,非肉桂令阳生阴长,不能治愈。口疮久不愈,寒凉药过多。肉桂暖中火,病去如抽丝。牙痛属头面,“头面合谷”,凡病痛喜按为虚,拒按为实。虚则补之,合谷穴用补法。凡牙痛尿时加重,久治不效,必非实火,乃肾虚作痛,以六味地黄丸加骨碎补5钱煎汤,可速愈也。 5、颈项列缺,列缺穴不止治颈项疾病,凡肺主皮毛,也可以选它。颈项强痛所在的部位和颈项与肩背有关,于是就在列缺与委中穴位上扎针。 6、颅脑太冲:凡是肝郁不舒,胸肋胀满取太冲。眼睛红肿。眼睛所在的部位和头面与颅脑有关,于是就在太冲与合谷穴位上扎针;胸闷心烦失眠,胸闷心烦所在的部位和胸部有关,与颅脑有关。于是就在内关与太冲穴位上扎针。太冲,《天星十二穴歌》曰:动脉知生死,能医惊痫风。咽喉并心腋,两足不能动。七疝偏坠肿,眼目似云蒙。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可治急性癫痫,气往脑冲,梅核气,咽中如有炙脔,心胸腋下胀闷,两只脚拘急不能动,以及暴风火眼,过度用眼的人,常按太冲穴,可以缓解眼疲劳,对于岔气腰痛,太冲穴也是针下有神功。 7、腰背委中:委中穴不仅治腰背痛,所有肾主骨,骨关节问题,也可用委中穴。淤血腰痛者,闪挫及强力举重得之,盖腰部,一身之要,屈伸俯仰,无不由之,若一有损,则血脉凝涩,经络壅滞,令人刺痛,不能转侧。委中穴上各下一针。急性腰扭伤病人还是那么痛,一深呼吸还加重了。《黄帝内经》云,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庐龙禅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手中锋利的竹签,迅速穿透村民委中穴周围淤青的脉络。摇一摇腰,惊呼不痛了! 8、少腹阴交:凡妇人肚腹疾患均可用三阴交穴治疗。歌诀: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凡巅顶头痛,在百会后顶各下一针,再利用头面合谷收,于合谷穴处下针收功,其痛速除。一老农头眼睛红红的,不断在眨。不时用手揉擦眼睛,苦闷地说,那天喝酒回来吹了风,眼痒痛,吃桑叶也没管用。晚上不敢出门,眼花花看不到路。《针灸大成》曰,阳白主瞳子痒痛,目上视,远视,昏夜无见……阳白穴位上面左右各下一针。眼疾取穴的特效穴。《针灸甲乙经》曰,若血闭不通,逆气胀,血海主之。妇人诸血瘀不通,气滞胀满,把血海打通,可以针刺血海,或按摩刮痧,达到活血通络,化瘀止痛的效果。 “头面之疾寻至阴,腿脚之疾风府寻,心胸有疾少府泻,脐腹有疾曲泉针。”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就是说,经络经过的地方,发生疾病,可以通过刺激该条经络上的远端穴位来治疗。比如阳明大肠经的咽喉处红肿热痛,只需在大肠经所过的手上食指商阳穴下一针,咽痛立减。 《外科大成》载,鼻塞鼻渊,服药针刺乏效者,乃阳气不足,唯灸上星穴五壮则愈。脾冷胃痛,泻公孙而立愈!腹内疼痛,内关,三里,中脘。颈项脖子硬邦邦的,浑身都僵硬沉重。《针灸大成》曰,体重节痛,刺后溪,后溪督脉通于颈。大包穴治胸肋中痛,一针下去,妇人肋痛速消。

A Brief Chronology of Chinese History

Period of Five Legendary 五帝 RulesYellow Emperor 黄帝Zhuan Xu 颛顼Emperor Ku 帝喾Yao 尧帝Shun 舜帝 About 2600 BC –2200 BC Xia Dynasty 夏朝 About 2100 BC – 1600 BC Shang Dynasty 商朝 About 1600 BC – 1100 BC Zhou Dynasty 周朝 Western Zhou Dynasty 西周 Eastern Zhou Dynasty 东周 Spring & Autumn Period 春秋 Warring States…

感冒辨症

发烧 有汗 有咳嗽 口渴或黄痰、黄鼻涕(麻杏甘石汤) 怕冷、口不渴或白痰、白鼻涕(桂枝汤+厚朴+杏仁) 无咳嗽 怕冷、口渴(桂枝汤+葛根) 怕冷、口不渴(桂枝汤) 无汗 有咳嗽 怕冷、口渴、黄痰或黄鼻涕 (大青龙汤) 怕冷、口不渴、白痰或白鼻涕 (小青龙汤) 无咳嗽 怕冷、口渴 (葛根汤) 怕冷、口不渴(麻黄汤) 咳嗽(可兼有发烧) 有汗 口渴、黄痰或黄鼻涕(麻杏甘石汤) 怕冷、口不渴、白痰或白鼻涕(桂枝汤+厚朴+杏仁) 无汗 怕冷、口渴、黄痰或黄鼻涕 (大青龙汤) 怕冷、口不渴、白痰或白鼻涕(小青龙汤)

论中医贡献,中医战胜321次大瘟疫:拯救全球20亿人。

导读:在一般人的认识里中医对感冒或传染病等急性病的治疗不如西医,或者认为中医治不了。可事实真不是如此,像伤寒、温病等那是中医最擅长和拿手的,经对症治疗绝对不会留下慢性病的隐患。只是鉴于现在的医疗环境和现状、体制及意识问题导致中医提不上气。下文可以了解历史上中医对传染病的贡献。 《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疫病流行, 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中医为世界带来“种痘预防传染病”的先进理念       在与传染病的角力中,中医所做的贡献造福全人类,其中尤以天花防治最为突出。       天花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由于中医很早就有“以毒攻毒”的免疫学思想,到宋代中医研究采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将患过天花病人的疱浆挑取出来,阴干后吹到健康人鼻孔中,接种上天花后就不再感染。到明清,已有以种痘为业的专职痘医和几十种痘科专著。清代政府还设立“种痘局”,专门给百姓普及种痘,可称是全球最早的官方免疫机构。        中医人痘术后来流传到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国,又经俄罗斯传到土耳其及欧洲、非洲国家。人痘之法从俄国传到奥斯曼帝国后经过了改良。中医人痘的做法是塞鼻,奥斯曼人则是用一根长针把上臂的皮肤划破,接种一个针尖那么多的天花种子,然后把伤口封好。人痘术传入英国之后,启发了西医的医学家琴纳于1796年发明牛痘接种术,后又传回中国和世界各地。人类免疫史上的这一成功,包含了中医所贡献的智慧。       天花曾经是人类历史上最厉害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全球有20亿人死于天花。在没有疫苗的年代,儿童死于天花的可能性为三分之一,也就是说每三个孩子里面就会有一个在成年之前死于天花,不死于天花者也因为天花病毒的感染而留下后遗症,最明显的是一脸的麻子,天花让全人类变得很丑陋。中医抵御了中国历史上321次大型瘟疫       据中国中医研究院最新编辑出版的《中国疫病史鉴》,从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发生过321次大型瘟疫。中医药与各种瘟疫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生死对决,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     “中国古人非常重视传染病。”《中国疫病史鉴》主笔、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负责人梁峻对记者说。据介绍,两千多年前的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有预防传染病的记载;从汉代起,医书里都把传染病作为重点项目加以关注;晋朝葛洪的《肘后方》记载了“虏疮”(天花)、“狂犬咬”(狂犬病)等;其后的医书对疟疾、麻疹、白喉、水痘、霍乱、痢疾、肺结核等急性传染病及其辨证治疗办法都有明确记载。        除了以药物治疗传染病,古代中医还总结出隔离检疫、消毒、保持良好的环境和个人卫生、“未病先防”等经验,应对疫病的蔓延。       西汉史料载:“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这意味着当时政府为控制流行病而建立了公立的临时医院,说明中国早在公元2年就对传染病采取了隔离措施。       正因为中医有效抵御了321次大型瘟疫的蔓延,所以大多数中国人对瘟疫的恐怖认识不深,瘟疫在人类历史上曾是最恐怖的大魔王,历史上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几乎每一次瘟疫,都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下面让我们看看欧洲几次大瘟疫令人恐怖的惨状。欧洲七次大瘟疫,几乎每次瘟疫死亡数千万人       奠定了欧洲文明基础的古希腊居然是毁于一场闻所未闻的大瘟疫;公元前430年,雅典发生大瘟疫,近1/2人口死亡,整个雅典几乎被摧毁。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人类在战争之外居然还有另外一场更恐怖的大魔王:瘟疫。       罗马帝国的命运居然也是由大瘟疫而改变,古罗马的天花和麻疹瘟疫造成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死亡。四处征战的罗马士兵给罗马带来了天花和麻疹。传染病夺走了两位罗马帝王的生命。据罗马史学家迪奥卡称,当时罗马一天就有2千人因染病而死。前后估计总死亡人数高达5百万,大大削弱了罗马帝国的实力。       欧洲在公元14世纪发生黑死病,造成约2500万人死亡,成为欧洲历史的转折点。据说那场瘟疫过后,欧洲萧条了上百年。       黑死病是人类历史上是最致命的瘟疫之一。1348年整个欧洲,每天有成百上千人死去,欧洲人悲叹世界末日真地降临了。黑死病没有放过欧洲的任何一个角落,甚至将其魔爪伸向了欧洲的近邻——中东和北非地区。到1348年,它又兵分三路,扫荡了西班牙、希腊、意大利、法国、叙利亚、埃及和巴勒斯坦等地区。        黑死病进入英国后,有的庄园里的佃农全部死光。而城市里因人口稠密情况更加恶劣。到5月份,伦敦原有的5万居民只剩下了3万,直到16世纪才恢复原先的数目;著名的牛津大学,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死掉了!当1351年疫情得到控制之时,英伦三岛和爱尔兰已经损失了它们总人口的40%左右,这远远高于它们在英法百年战争中的总损失。       黑死病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数高达7500万,其中欧洲的死亡人数为2500万到5000万。3年里,黑死病蹂躏整个欧洲大陆,再传播到俄罗斯,导致俄罗斯近一半的人口死亡。       1520年,墨西哥因西班牙人进入发生天花病,造成300余万人死亡,在此后的50年内墨西哥因为天花又丧失了近2000万人。       1914—1924年,俄国因饥荒和流行性感冒,死亡2000万人。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传染病,在1919年曾经造成全世界3000万人死亡。中医人痘为世界带来种痘免疫学,挽救了20亿人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