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

一、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腧穴,就是以腧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腧穴之外,另有原穴。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的俞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俞为原”,“阴经之俞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腧穴中的俞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原穴口诀: 胃原冲阳脾太白, 大肠合谷肺太渊; 小肠腕骨心神门, 膀胱京骨肾太溪; 三焦阳池包大陵, 胆经丘墟肝太冲。 二、络穴 俗话说:“久病入络”。络穴是治疗慢性病的要穴首选,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脾有公孙和大包两个络穴),合称十五络穴。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通里穴”治疗。 2、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 3、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 4、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十五络脉是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病及里、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的见证;任脉督脉及脾之大络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络穴口诀: 大肠偏历肺列缺, 小肠支正心通里; 三焦外关包内关, 膀胱飞扬肾大钟; 胃经丰隆脾公孙, 胆经光明肝蠡沟; 任脉鸠尾督长强, 最后再有一大络; 脾经大包不可忘。 三、原络配穴: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口诀: 太渊配穴于偏历,合谷配穴点列缺;(肺与大肠相表里) 冲阳配穴按公孙,太白配穴至丰隆;(脾胃相表里) 神门配穴找支正,腕骨配穴寻通里;(心与小肠相表里) 京骨配穴行大钟,太溪配穴定飞扬;(肾与膀胱相表里) 大陵配穴是外关,阳池配穴走内关;(心包与三焦相配) 丘墟配穴到蠡沟,太冲配穴见光明。(肝胆相表里) 四、郄穴: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个。 1、阴经郄穴口诀: 太阴肺经找孔最, 太阴脾经寻地机; 少阴心经点阴郄, 少阴肾经为水泉; 厥阴心包是郄门, 厥阴肝经按中都; 阴维之脉揉筑宾, 阴跷之脉在交信。 2、阳经郄穴口诀: 阳明大肠寻温溜, 阳明胃经是梁丘; 太阳小肠找养老, 太阳膀胱得金门; 少阳三焦点会宗, 少阳胆经按外丘; 阳维之脉在阳交, 阳跷之脉揉附阳。…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奇者,异也。指的是十二经脉(正经)之外的八条经脉,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所以被称为“奇经”。 它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主要是有这三个: ① 奇经八脉与脏腑无直接络属关系; ② 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配合关系; ③ 奇经八脉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分布遍及全身,人体的上肢无奇经八脉的分布; 其走向也与十二经脉不同,除带脉外,余者皆由下而上地循行。 奇经八脉的有哪些共同生理功能呢? 1. 进一步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如督脉能总督一身之阳经;任脉联系总任一身之阴经;带脉约束纵行诸脉。二跷脉主宰一身左右的阴阳;二维脉维络一身表里的阴阳。即奇经八脉进一步加强了机体各部分的联系。 2. 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十二经脉气有余时,则蓄藏于奇经八脉;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由奇经“溢出”及时给予补充。 3. 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相互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联系。 奇经八脉的循行 任 脉 1、循行部位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咽喉部(天突穴),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2、分支 由胞中贯脊,向上循行于背部。 生理功能 (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 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 (2)调节月经,妊养胎儿 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督 脉 1、循行部位 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属脑,沿头部正中线,上至巅顶的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2、分支 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 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 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3、生理功能 (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 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另外,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 (2)反映脑、肾及脊髓的功能 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督脉与脑、肾、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 (3)主生殖功能 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 冲 脉 1、循行部位 起于胞宫,下出于会阴,并在此分为二支。 上行支:其前行者(冲脉循行的主干部分)沿腹前壁挟脐(脐旁五分)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咽喉,环绕口唇;其后行者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 下行支:出会阴下行,沿股内侧下行到大趾间。 2、生理功能 (1)调节十二经气血 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冲脉能加以涵蓄和贮存;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冲脉能给予灌注和补充,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称。…

八总穴

八总穴口诀:头面合谷,颈项列缺,胸脘内关,脘腹三里,腰背委中,胸肋阳陵,少腹阴交,颅脑太冲。学透这八穴,临床上基本能独挡一面。对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必定有不浅的造诣。如果把八总穴,跟八会穴(八会即指脏、腑、筋、骨、血、脉、气、髓八者的精气在运行过程中的聚会点,故称为“八会穴”)联合用,一个经,一个纬,经纬并用,网罗疾病,如同网鱼,万病皆无所遁形。由此,八总穴便可以变化出千百种治法。 1、胸肋阳陵:此穴治筋病,主治腿痛痉挛,半身不遂,紧张性头痛,偏头痛,胸肋拘急,各种拘挛性疼痛,蛇盘疮后遗症、神经痛,关节痛,风驰电掣那样游走不定的疼痛,过敏性鼻炎,情绪性胃痛,时发性荨麻疹,痛风等。各种神经官能症,病人精神异常紧张,拘挛性抽痛厉害的,都是一派风象。胸胁阳陵,意思是胸胁问题就找阳陵泉穴。不单如此,肝主筋,凡人体筋脉拘急僵硬,曲伸不利,挛缩都可以治。但见有少阳往来迹象的,又伴随风动拘紧者,选用此穴,如箭中的。相当于四逆散。凡病痛,没有不紧张的。凡紧张,用此穴可解。故阳陵泉又有松弛穴之称号。 2、胸脘内关:胸中闷痛。用速效救心丸10粒以后,稍微缓解,不吃了又痛,还是闷,晚上心烦睡不着觉。取内关穴。胸闷心烦,睡不着觉,还跟颅脑有关,“颅脑太冲”再取太冲穴。胸闷心烦立刻就会消解。凡胸脘烦闷,呕吐,直取内关。不管是失眠心烦,还是皮肤瘙痒心烦,针刺内关,行气活血,宽胸解郁,血行风自灭,气通瘙痒除。内关穴不单治胸脘病,所有心主血脉,脉道不通的疾患,都可以从内关入手。呕吐胃痛,呕吐胃痛所在的部位和胃脘有关,于是就在内关与足三里穴位上扎针。 3、脘腹三里:胃痛、胃胀等脘腹疾病,足三里都能治。脾主肌肉,所以还能治一切肌肉病患。大便秘塞不通,支沟配照海。大便秘涩,目胀,咽干,口苦,肋满痛,病机是肝郁肠滞。“脘腹三里”,“胸肋阳陵”与“颅脑太冲”合用。为何用颅脑太冲?下腹堵塞,中焦胀满,上冲眼目,烦躁混乱,上病下取。 4、面口合谷:口腔溃烂疼痛用合谷不愈则为虚寒证。合谷穴、足三里穴加艾灸。《黄帝内经》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喜温乃脏寒,好暖乃脾虚,理中汤加肉桂,数剂可愈。明朝时一患者,口疮数月不愈,服尽泻火药无功,找到刘顺。刘顺用肉桂,病人面露难色说,口疮乃热症,肉桂乃热药,热症用热药,不是火上浇油吗?刘顺说,口疮久不愈,因服清凉之药过多,非肉桂令阳生阴长,不能治愈。口疮久不愈,寒凉药过多。肉桂暖中火,病去如抽丝。牙痛属头面,“头面合谷”,凡病痛喜按为虚,拒按为实。虚则补之,合谷穴用补法。凡牙痛尿时加重,久治不效,必非实火,乃肾虚作痛,以六味地黄丸加骨碎补5钱煎汤,可速愈也。 5、颈项列缺,列缺穴不止治颈项疾病,凡肺主皮毛,也可以选它。颈项强痛所在的部位和颈项与肩背有关,于是就在列缺与委中穴位上扎针。 6、颅脑太冲:凡是肝郁不舒,胸肋胀满取太冲。眼睛红肿。眼睛所在的部位和头面与颅脑有关,于是就在太冲与合谷穴位上扎针;胸闷心烦失眠,胸闷心烦所在的部位和胸部有关,与颅脑有关。于是就在内关与太冲穴位上扎针。太冲,《天星十二穴歌》曰:动脉知生死,能医惊痫风。咽喉并心腋,两足不能动。七疝偏坠肿,眼目似云蒙。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可治急性癫痫,气往脑冲,梅核气,咽中如有炙脔,心胸腋下胀闷,两只脚拘急不能动,以及暴风火眼,过度用眼的人,常按太冲穴,可以缓解眼疲劳,对于岔气腰痛,太冲穴也是针下有神功。 7、腰背委中:委中穴不仅治腰背痛,所有肾主骨,骨关节问题,也可用委中穴。淤血腰痛者,闪挫及强力举重得之,盖腰部,一身之要,屈伸俯仰,无不由之,若一有损,则血脉凝涩,经络壅滞,令人刺痛,不能转侧。委中穴上各下一针。急性腰扭伤病人还是那么痛,一深呼吸还加重了。《黄帝内经》云,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庐龙禅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手中锋利的竹签,迅速穿透村民委中穴周围淤青的脉络。摇一摇腰,惊呼不痛了! 8、少腹阴交:凡妇人肚腹疾患均可用三阴交穴治疗。歌诀: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凡巅顶头痛,在百会后顶各下一针,再利用头面合谷收,于合谷穴处下针收功,其痛速除。一老农头眼睛红红的,不断在眨。不时用手揉擦眼睛,苦闷地说,那天喝酒回来吹了风,眼痒痛,吃桑叶也没管用。晚上不敢出门,眼花花看不到路。《针灸大成》曰,阳白主瞳子痒痛,目上视,远视,昏夜无见……阳白穴位上面左右各下一针。眼疾取穴的特效穴。《针灸甲乙经》曰,若血闭不通,逆气胀,血海主之。妇人诸血瘀不通,气滞胀满,把血海打通,可以针刺血海,或按摩刮痧,达到活血通络,化瘀止痛的效果。 “头面之疾寻至阴,腿脚之疾风府寻,心胸有疾少府泻,脐腹有疾曲泉针。”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就是说,经络经过的地方,发生疾病,可以通过刺激该条经络上的远端穴位来治疗。比如阳明大肠经的咽喉处红肿热痛,只需在大肠经所过的手上食指商阳穴下一针,咽痛立减。 《外科大成》载,鼻塞鼻渊,服药针刺乏效者,乃阳气不足,唯灸上星穴五壮则愈。脾冷胃痛,泻公孙而立愈!腹内疼痛,内关,三里,中脘。颈项脖子硬邦邦的,浑身都僵硬沉重。《针灸大成》曰,体重节痛,刺后溪,后溪督脉通于颈。大包穴治胸肋中痛,一针下去,妇人肋痛速消。